Articles in "歌劇"

Share to
二十世紀最佳歌劇?——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李察.史特勞斯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

故事裏,公主亞莉安妮被她最愛的人棄於荒島上,頓時生無可戀,一心求死。年輕的戴歐尼修斯(Dionysus;劇中以其古羅馬名字巴庫斯(Bacchus)稱之,今人多認識他的酒神身分)恰巧也來到此島,對這女子一見傾心,愛情的力量使他終於完全成了神,然後他倆一同升天。編劇荷夫曼斯塔於1911年中寫信給作曲家,談及另一個有點晦澀的奇蹟:「她以為他是死神,便把自己交給他。他同時是死亡與生命。他讓她看見她自身本性之深邃,將她變作神通仙女,把可憐的小小亞莉安妮轉化,使來世出現於這世上,為我們保存了她,同時轉化了她。」 ...

戲中戲中戲——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李察.史特勞斯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

李察.史特勞斯乃德國浪漫派後期代表人物,他的大型作品如歌劇,氣勢非凡,動輒用上百人管弦樂團。然而,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動用的樂團,總共卻只有三十幾人。此關乎這部歌劇創作的緣起,而這作品的由來,亦解釋了其「戲中戲中戲」的奇特設計。 ...

「惡搞」經典——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李察.史特勞斯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

是屆香港藝術節的重頭戲,要數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(Bayerische Staatsoper)從慕尼黑帶來的製作:生於該市的作曲家李察.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)1916年的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(Ariadne auf Naxos)。這次將會是此歌劇的本港首演,不得不談,而談此歌劇,則不得不先解其題。 ...

尤利西斯歸鄉記

不是那麼多藝術家,能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之間自由穿越,游刃有餘,南非當代藝術巨擘威廉.肯特里奇(William Kentridge),肯定是當中少數。於世界各地展覽不斷的他,去年終於在豪瑟沃斯畫廊辦了香港首場個展《威廉.肯特里奇:淚之重》,展出一系列人物剪影、拼貼、掛毯、雕塑、影像等作品,讓本地觀眾重新審視他獨門的視覺語言,然而這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創作領域,還伸延到劇場世界,由他導演及負責炭筆動畫的蒙特威爾第歌劇《尤利西斯歸鄉記》,將於第51屆《香港藝術節》上演,融合歌劇、偶戲、視覺藝術等跨媒體元素,構成獨一無異的劇場體驗。...

一代伶王新馬師曾,經典戲寶舞台重現

「我們這輩文武生,最崇拜的就是新馬師曾(祥哥),在我的心目中,他的『唱做唸打』,是無懈可擊的。」新劍郎(田哥)如是說。 眾所周知,粵劇伶王新馬師曾(1916-1997),素有「慈善伶王」、「文武生王」等美譽。他的風格自成一派,粵劇及京劇功架兼擅,獨特的「新馬腔」更為人津津樂道;其廣闊的戲路,在粵劇界更是無出其右,多年的演藝生涯,為觀眾留下不少粵劇及電影名作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