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惡搞」經典——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李察.史特勞斯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

Share to
(圖:《亞莉安妮》,摹 Alexander Runciman(1736至85年)畫,藝術家及日期不詳。)
(圖:《亞莉安妮》,摹 Alexander Runciman(1736至85年)畫,藝術家及日期不詳。)

是屆香港藝術節的重頭戲,要數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(Bayerische Staatsoper)從慕尼黑帶來的製作:生於該市的作曲家李察.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)1916年的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(Ariadne auf Naxos)。這次將會是此歌劇的本港首演,不得不談,而談此歌劇,則不得不先解其題。

希臘神話中,亞莉安妮的故事廣為人知。話説克里特國王的兒子在雅典遭人殺害,國王為了復仇雪恥,要雅典人定期把年少男女送到克里特去,給迷宮裏的半人半牛怪物吃掉。雅典人無奈照辦:可憐的男女一批一批的渡海,一去不返。好些年後,雅典英雄忒修斯(Theseus)請纓成為其中一人,往克里特去想想辦法。到了當地,公主亞莉安妮對他一見鍾情,教他如何在迷宮進出自如,使他能夠殺死怪物,拯救同行的年少男女。公主此舉背叛了父王及國家,遂與愛人私奔,在往雅典途中,卻慘被英雄遺棄於拿索斯島上。

© W.Hösl
© W.Hösl

這動人故事啟發了不少藝術創作,以此為題材的歌劇,流傳至今的最早作品乃意大利蒙特威爾第(Claudio Monteverdi)1608年的《阿莉安娜》(L’Arianna)——流傳至今的,其實只有劇中女主角被棄後所唱的一首悲歌。此曲僅長約十分鐘,但哀哀欲絕,感人心脾,已堪稱歌劇經典。「經典」的特徵,或者可以説是命運,大抵就是其因為人熟知,而往往會被別的藝術家佔為己用,即我們今天所謂「二次創作」。本港樂迷也許記得,著名捷克女中音郝盛娜(Magdalena Kožená)幾年前訪港,在一場頗為特別的節目中,便演唱了她委託同胞伊凡努維奇(Marko Ivanović)所寫的一首《阿莉安娜遇到麻煩》(Arianna Has a Problem)。歌者自己打斷了蒙特威爾第的悲歌,以至「打破第四面牆」,她唱出新寫的曲詞,把負心漢罵得比原著更兇了。

藝術家可「惡搞」經典歌劇,自然也可以歌劇「惡搞」經典神話:史特勞斯的作品正是這麼一回事。荒島上的公主孑然無依,痛不欲生,本來是嚴肅的題材。然而,為史特勞斯撰寫劇本的荷夫曼斯塔(Hugo von Hofmannsthal),竟把幾個意大利即興喜劇(commedia dell’arte)的滑稽腳色也放了進去,要他們穿越時空,為亞莉安妮載歌且舞兼演戲,嘗試把她逗樂!市井之人的胡鬧戲,就這樣在落難王族的正經戲裏上演——不僅如此,這正經與胡鬧並存的一齣戲,原來更是整部歌劇情節裏頭的一場演出呢。史特勞斯與荷夫曼斯塔,何以有如此「戲中戲中戲」的安排?下次再談。


◈◈◈◈◈

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—— 李察.史特勞斯《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》

2024年2月22, 24日﹝四及六﹞

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

節目及門票預訂詳情:https://visit.hkaf.org/r7xc3d
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