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場的舞台世界,真實與虛幻並存

Share to

對於觀看現場演出的難能可貴,前文談到了表演者與觀眾共處同一空間那種「空氣中有你有我」的感覺,有點意猶未盡,因為叫人愛上看現場演出的,還有其他因素─如:舞台空間、佈景、道具、服裝等等與表演者間的互動與關係。

創作人對舞台空間與物件的關係的考量和處理,在劇院內觀看時,那種氣韻與氣勢在錄影片段中能看到其形,但當中的意涵,必須在現場中品悟。羅伯特·威爾遜《沙灘上的愛恩斯坦聞名已久,2013年香港藝術節中終於看到了。製作的規模龐大,舞台設計因應不同的內容情節與情緒而有所改變,燈光砌成的佈景,桌椅幻化的佈置,叫人除了耳聽音樂與歌聲外,還得仔細欣賞每一場的舞台美學細節。

羅伯特·威爾遜的《沙灘上的愛恩斯坦》,曾2013年香港藝術節上演

 

而翩娜·包殊所有作品的舞台設計都叫人驚歎,《巴勒莫 巴勒莫》在台上一磚一磚地建起一間屋的奇觀,目前還未有機會親身感受,但2019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戲劇演出《家》,也是在台上建屋,並藉著空間的變化反映人事的變遷與更替。在劇院內看著演員如何築起屋樑,擺放傢具。舞台空間在眼前築成,眼見演員們起高樓的實在感,即使在大銀幕觀看也未必能全然感受,在家中的電視螢幕或電腦屏幕上就更是無法感受得到。包殊經典如《1980》一台綠草的氣味,又或者她為香港造像的抹窗人,那滿佈大紅花的山丘,在舞台上呈現了香港的地形特色。

2019年香港藝術節上演傑夫·索貝爾打造的形體劇場《家》

 

近年歐洲舞台,尤其是戲劇方面的舞台美學設計,就更是叫人讚歎。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劇團藝術總監、知名導演伊沃·范賀夫(Ivo van Hove),和他合作無間的舞台設計師恩.瓦斯維費爾德(Jan Versweyveld的舞台美學,也是齣齣精彩。想起早幾年看過其作品《源泉》,舞台空間複雜而又宏大:佈景、道具,整個空間的建構與題材及表演緊密扣連。即使只談空間建構及道具,在劇院內看各部細件,都是一次享受。原以為在今年香港藝術節可以再次看到其作品,可惜終於未能成事。

還有不少演出是與視覺藝術家合作,讓舞台佈景、服裝及道具本身已成藝術品。記得幾年前香港藝術節邀請了美國芭蕾舞劇院來演出的《芭蕾小忌》,負責佈景及服裝設計的是著名流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·雷登(Mark Ryden),他為演出加添了超現實奇詭的色彩,而佈景設計與服裝都各有可堪細味之處。單看這些已叫人賞心悅目。

馬克‧雷登的設計
馬克‧雷登的設計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於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美國芭蕾舞劇院《芭蕾小忌廉》(拍攝:Gene Schiavone)

其實可舉的例子多不勝數,以上都是隨手拈來。相信明年藝術節也將有不少矚目的作品,讓我們不得不入場觀賞!
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