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位巴西作曲家名叫莫扎特

Share to

美國革命成功,天下振動,不久後的 1789 年,法國也爆發了革命,同年巴西的獨立運動卻夭折了。有一個位於巴西東南部的城市名為 Ouro Preto,是「黑金」的意思,它當時乃 Minas Gerais 州的首府,叫做 Vila Rica(里加鎮),意即「富庶的鄉鎮」。附近的金礦令它成了巴西第一大城,其繁榮吸引了各路人物到該處定居及工作。那年那地有人密謀起事,要使殖民地脫離葡萄牙統治並成為共和國,策動者多為社會顯貴,包括軍官、法官、律師、神職人員、鑽石商人、著名詩人等。可是,有內奸向政府通風報信,結果眾人行動前已被一網成擒。組織領袖曾當牙醫,故稱 Tiradentes(「拔牙」),他後來遭絞殺及分屍,肢體示眾。1889 年,即事敗後百年,巴西終實現共和,定其忌辰為全國公眾假日,這至今仍叫「拔牙日」。

「拔牙」等人的建國綱領,包括把首府遷往別處,而將里加鎮變為大學城。1958 年上映的一部彩色電影《里加鎮起義》(Rebelião em Vila Rica),故事則說 1945 年的政府要把當地的大學遷往別處。學生群起反對,計畫佔領校園,卻被奸細告發,領袖壯烈犧牲。這些學生的名字都與 1789 年那班謀反者的一模一樣;電影將學運與前人的反殖運動聯繫起來了。

電影裏的音樂不少,配樂者大抵以其出眾的名字而「出名」;換言之,樂迷就算聽過這位作曲家,大都沒有聽過其作品,惟聽過其「鼎鼎大名」而已。他的原名是莫扎特.格爾尼里(Mozart Guarnieri,1907–93)。他的姓氏本來應該是 Guarneri,跟意大利十七、十八世紀製琴世家的相同,可是當其祖父從西西里來到巴西時,移民官在那姓氏裏多寫了一個「i」。格爾尼里的父親為理髮師,亦為業餘樂手兼歌劇迷,於是他的四個兒子都以他喜愛的作曲家命名:Mozart、Belline、Rossine 和 Verdi!「威爾第」早夭;「貝利尼」與「羅西尼」皆不是音樂人;小時便已作曲的「莫扎特」,得知自己名字由來之後,便不敢以真名自稱了。他有時會署名「M. Camargo Guarnieri」,寧願別人以母親的姓氏卡瑪高稱呼他。

《里加鎮起義》(Rebelião em Vila Rica)電影海報 (source: IMDB)
《里加鎮起義》(Rebelião em Vila Rica)電影海報 (source: IMDB)
卡瑪高.格爾尼里 Camargo Guarnieri (1907-93) (source: Wikipedia)
卡瑪高.格爾尼里 Camargo Guarnieri (1907-93) (source: Wikipedia)
卡瑪高.格爾尼里 Camargo Guarnieri (1907-93) (source: Wikipedia)
卡瑪高.格爾尼里 Camargo Guarnieri (1907-93) (source: Wikipedia)
瑪琳.艾爾梭與聖保羅交響樂團
瑪琳.艾爾梭與聖保羅交響樂團

格爾尼里的作品十分豐富,且往往具有爆炸性的能量,即使是調性不明確的曲子,也處處表現出強烈感情。他於樂曲布局及結構之嚴謹,則更勝魏拉-羅伯斯(Heitor Villa-Lobos);他也不會如這位先輩般,間或流於「異國風情」,而是把「藝術音樂」與民樂元素緊密地融匯在一起。聖保羅交響樂團將會來港演奏的格爾尼里作品,到底只是《里加鎮起義》的配樂選段,較難從中一窺其鮮明個人風格;但港人欲要認識此作曲家,這場演出便肯定是個難得的機會了。

瑪琳.艾爾梭與聖保羅交響樂團

瑪琳.艾爾梭與聖保羅交響樂團

與別不同的艾爾梭大師終於率領聖保羅交響樂團首次來港,帶來既經典又充滿獨特南美個性的兩場節目:由普羅科菲耶夫打頭陣,幽默把玩交響曲的古典形式,再與蜚聲國際的寧峰以超凡技巧演繹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,及後由史特勞斯浪漫熱情的《玫瑰騎士》組曲為首場音樂會作結。次場以活力充沛的《康第德》序曲向伯恩斯坦致敬,更獻上巴西國寶魏拉-羅伯斯以巴羅克作曲手法承載南美想像的《巴西的巴赫風格》及阿根廷作曲家吉納斯特拉的熱情舞曲,最後以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的《天方夜譚》令樂團亞洲首演綻放斑斕的色彩!

節目資料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