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團隱形,聖鬼上身

Share to
十九世紀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:華格納的《使徒的愛筵》首演於此。這處名勝後來在二次大戰中被英美聯軍炸毀。
十九世紀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:華格納的《使徒的愛筵》首演於此。這處名勝後來在二次大戰中被英美聯軍炸毀。

「獨樂樂,與人樂樂,孰樂?」研習音樂關乎個人修養,但很多時也是社交活動。在十九世紀的德語世界,業餘合唱蔚然成風,多個男聲合唱協會相繼成立。合唱重鎮之一是薩克遜王國首都德勒斯登。當地最有聲望的的合唱協會,其一以希臘神話人物奧菲斯為名(Dresdner Orpheus),於 1834 年成立;另一個則成立於五年後,叫 Dresdner Liedertafel,這字面上的意思是「歌桌」,可見會員除了唱歌,還會圍著桌子吃吃喝喝、娓娓而談呢。

1842 年,華格納(Richard Wagner)從巴黎移居至德勒斯登,翌年初當上薩克遜宮廷樂長,以及那「歌桌」的指揮。一個大型合唱音樂節將在夏天舉行,邀集全國多個男聲合唱團到京師來參與。華格納現在的任務,是要創作一首半小時的曲子,屆時給他們一同演唱。他恐怕長半句鐘的全男班演出枯燥乏味,遂從《新約全書》裏找來戲劇性豐富的題材:耶穌的追隨者在五旬節聚集,然後「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」(《使徒行傳》第二章第四節)。作曲家親自撰寫唱詞,完成的作品題為《使徒的愛筵:聖經場景》(Das Liebesmahl der Apostel: Eine biblische Szene)。

華格納《使徒的愛筵》手稿中,聖靈降臨前有這「從上而來的聲音」。
華格納《使徒的愛筵》手稿中,聖靈降臨前有這「從上而來的聲音」。

有趣的是《使徒行傳》(第一章第十五節)記載的聚會人數才約一百二十,來自薩克遜各地的合唱者卻約有一千二百!「人多好辦事」嗎?反正華格納就是安排了十二個男低音唱出十二使徒的話語。巨大的合唱團則一分為三,給偌多門徒互相問答。此外,還有回應眾人請求的「從上而來的聲音」(Stimmen aus der Höhe):曲子在聖母教堂(Frauenkirche)首演時,華格納便把四十個團員放到高高的小圓頂裏去。這些「聲音」來自天父,就在其降下聖靈之前(見附圖)。

然後,聖鬼來了。管弦樂團這時才開始作響,而全曲已經過了三分之二!妙處在於這百名宮廷樂師一直躲在過千人的合唱團後方,最先奏出的是極其微弱的鼓聲,音量隨著其他樂器陸續加入才逐漸增強;樂團到底於哪一刻開始演奏,欣賞首演的聽眾大概無由知曉。華格納多年後設計拜萊特劇院的「隱形樂團」效果,其實早已在此作品裏以「人牆」達到了。

問題是:華格納當時處於教堂哪個位置指揮,能讓所有演出者看見?

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及 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

薩格士譚(指揮)

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及 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

首晚音樂會選來難得一聽的大型男聲合唱作品,包括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的《紀念布列頓之歌》,獨有的「鐘鳴作曲法」完美體現空靈哀慟的聲音,更聯同Die Konzertisten演出華格納鮮為人知的《使徒的愛筵》;在作曲家圖賓較輕鬆的《愛沙尼亞舞蹈組曲》過後,配以為人熟悉的華格納及古諾經典歌劇合唱選段,盡顯合唱團功力。

2018年3月24日 (六), 晚上 8:00

更多資料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