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保羅交響樂團令世人注目,除了因為其本身造詣非凡,也因為其平日演出地點「聖保羅音樂廳」(Sala São Paulo)的設計和音響眾口交譽。音樂廳啟用於 1999 年——這時樂團才終於享有自己的固定表演場所——而它是由火車站大堂改裝而成的。
巴西初時興建鐵路,多是為了運送咖啡豆。咖啡貿易日益蓬勃,鐵路網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,火車站也就越來越多,1938 年掲幕的聖保羅 Júlio Prestes 車站就是頗宏麗的一個。二次大戰後,巴西的經濟已變得十分多元化,其汽車工業及公路系統亦得到迅速發展,鐵路運輸便逐漸衰落。後來,用得越來越少的 Júlio Prestes 車站被建築和音響專家看上了:其大堂經過翻新,變成了今天的聖保羅音樂廳。然時至今日,建築物的一部分依舊用作一條載客列車路線的總站;負責大堂改裝工程的專家,都曾因隔音問題而大感頭痛呢!
恰巧,巴西最著名作曲家魏拉-羅伯斯(Heitor Villa-Lobos,1887–1959)的最著名作品也跟火車有關。他寫於 1930 年的〈鄉下人的小火車〉(O trenzinho do Caipira)中,管弦樂團模仿火車開動、駛過郊野、到最後停下來而發出的種種聲響,維妙維肖。這其實是魏拉-羅伯斯第二首《巴西的巴赫風格》(Bachianas brasileiras)裏的觸技曲樂章,而《巴西的巴赫風格》則為一系列共九首作品,將巴赫的作曲手法應用到巴西民間音樂裏去。作曲家認為他這樣做可以彰顯巴赫藝術的「普世」意義。
無論如何,那第二首《巴西的巴赫風格》的「巴赫風格」,遠不及聖保羅交響樂團將在香港演奏的第四首的那麼顯明。後者本來是鋼琴曲,樂團改編版本於 1942 年完成。曲子分為前奏曲、聖詠、詠歎調和舞曲四個樂章,但每一個都有聖詠般的緩慢旋律貫穿其中,雖然這些旋律有的實從巴西民間採集而來。樂團版本尤其富有管風琴似的效果,以至宗教的精神力量,感人肺肝。一系列向巴赫致敬的作品之中,總要有一些能夠帶出這種莊嚴的才是。
與別不同的艾爾梭大師終於率領聖保羅交響樂團首次來港,帶來既經典又充滿獨特南美個性的兩場節目:由普羅科菲耶夫打頭陣,幽默把玩交響曲的古典形式,再與蜚聲國際的寧峰以超凡技巧演繹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,及後由史特勞斯浪漫熱情的《玫瑰騎士》組曲為首場音樂會作結。次場以活力充沛的《康第德》序曲向伯恩斯坦致敬,更獻上巴西國寶魏拉-羅伯斯以巴羅克作曲手法承載南美想像的《巴西的巴赫風格》及阿根廷作曲家吉納斯特拉的熱情舞曲,最後以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的《天方夜譚》令樂團亞洲首演綻放斑斕的色彩!
節目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