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樂的邊緣,哀傷的中心

Share to

在眾多印有熟悉的大師及明星名字的訂票小冊中,儘管並不認識、來自意大利,由皮普‧德爾邦諾執導的《快樂大本營》卻叫我駐目——在爭妍鬥麗、繁花盛放的劇照中,坐著這一位衣著鮮艷的伯伯,在歲月侵蝕的臉上是無盡的故事痕跡。無言的畫面吸引著我。

但還沒有機會看他在台上的presence,這位叫Bobò,原名是Vincenzo Cannavacciuolo的演員去世了。網上找找,才發現享年八十二的他是聾啞人士、目不識丁,近半世紀的人生在精神病院度過。九十年代中遇到了德爾邦諾才改變了命運,離開精神病院,成了他劇團的一員。

再仔細看下去,才發現德爾邦諾劇團的演員,不少是邊緣社群人士,除了Bobò外,還有難民、曾是露宿者、以及唐氏綜合症人士。他們都跟德爾邦諾合作多年,而德爾邦諾探討快樂本義,也可視作他從事藝術工作幾十年的總結的《快樂大本營》,也反映了這些不同質地、背景、經歷的人的真實個人故事。

德爾邦諾劇團的成員多元,可見其藝術觀並不只求純粹,還滲入對各式各樣的人間故事的審視。德爾邦諾舞台、電影兩棲,在歐洲享負盛名,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才舉辦過他的回顧展。2009年奪得歐洲新劇場現實獎,可見他不主流的戲劇風格。

再看《快樂大本營》的宣傳片,感受到他天馬行空的劇場想像:小丑、面具、馬戲、佛蘭明高舞蹈,力竭聲嘶的語言、憂鬱狂情兼備的音樂。還有訂票小冊上的花樹,滿載記憶的一台紙船。宣傳片段當然以緊湊手法處理,但也看到他狂野凌厲的風格——一台的衣服山丘,一張張化粧得異常極端的面孔。

可以想像,德爾邦諾不會給觀眾一張快樂家庭大合照,或者笑臉迎人的小孩,那會是對生而為人的一聲探問,在舞台上以活生生的人,奇詭的處理,從哀傷、痛苦、憂愁等種種人生中的暗黑面出發,沿途尋問快樂的定義。

《快樂大本營》

《快樂大本營》

傷痛該怎樣面對?意大利導演皮普‧德爾邦諾相信傷痛中可提煉希望。德爾邦諾全面擁抱生命的苦痛,揉合了演員、小丑、音樂、馬戲、佛蘭明高等元素,以費里尼風格爆發出歡樂能量。只演兩場,萬勿錯過。

演出日期:3月22日至23日
地點: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

詳細內容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