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舞聲」中對碰

Share to

這幾年,香港演藝活動正積極朝兩大方向發展:向海外推介香港演藝團體及節目,和積極引介海外藝術家來港主持工作坊或與本地藝術家合作,以拓濶藝術家的視野及人際網絡。

香港藝術節「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」系列雖然以香港編舞的創作為主,但如何在提供創作機會之餘,更讓本地年輕編舞與海外不同創作人合作交流,以刺激其創作靈感,豐潤其作品內容,似乎是這兩年這系列的新方向。

交流不僅是為了創作一個演出,不同文化背景與藝術理念的人,藉著交流來增加自己對藝術的識見與視野,也是意義所在。

去年請來了意大利編舞與本地編舞及舞者合作,今屆除了讓香港及內地編舞進行交流、聯合創作外,還安排了比利時聲音藝術家兼作曲家彼得.萊納(Peter Lenaerts)與本地編舞合作。一組是嘗試詰問街舞與當代舞異同的梁儉豐和陳頴業,一組是探索心理情感的盤彥燊,在該系列節目之一「舞聲」中碰撞。

交流不僅是為了創作一個演出,不同文化背景與藝術理念的人,藉著交流來增加自己對藝術的識見與視野,也是意義所在。

駐地聲音藝術家及作曲家彼得.萊納(左)與編舞及舞者盤彥燊(右)
駐地聲音藝術家及作曲家彼得.萊納(左)與編舞及舞者盤彥燊(右)

梁儉豐與陳頴業兩人來自不同的舞蹈背景,前者中國舞/現代舞,後者則是街舞,兩人卻能坦誠地開放自己,這次梁陳二人在《Battle Zone》中嘗試透過街舞Battle的形式,兩種不同舞種放在一起,去探索舞蹈的本質,嘗試打破一些舞種固有的規條。的確,來到了二十一世紀,在劇場、視藝、音樂和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跨界嘗試盛行的今天,究竟是否還要受舞種的限制?當然,喜歡在既定的舞蹈形式規範內創作沒有問題,但走出框框作跨舞種嘗試也是好。把什麼都「溝埋」的街舞,是否就不是街舞?Battle是否街舞的專利,當代舞中是否也可以鬥一番?《Battle Zone》也許擺出了他們的看法,但觀眾怎樣想,我看兩位創作人還是開放的。

負責音樂的萊納坦言,跟兩組人的合作模式是有不同,陳梁是給予意見為主,而盤彥燊的《渦》則是度身訂造。《渦》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,關於愛情。包括盤彥燊自己在內的兩位舞者要表現的,是那內心的孤寂與掙扎,對愛的渴求。萊納要設計合適的聲音,以呈現盤彥燊想要的氣氛與情緒。兩人見面討論大家想要表達的和希望造到的效果,然後又分開各自創作。萊納最後決定《渦》的音樂/聲音該是寧靜的。

萊納對香港充滿好奇,對合作計劃態度也相當開放。他雖然身兼聲音藝術及作曲家兩個身份,但看他為舞蹈演出創作的「音樂」,其實以聲音為主。他之前來港,就曾把提示行人過馬路與酒店電梯到達時的聲響錄下來,然後用於作品之中。他一再強調說:「於我,不是有旋律用音符寫出來的才是『音樂』,任何聲響都是」,而且,每種聲音都可以有其訊息和意義。而他的工作,是為作品找尋最合適的聲音。因此,《Battle Zone》他認為該用已有的音樂,而《渦》則應為創作。

「舞聲」中既有舞種的對碰,也有不同文化創作人的合作。可供觀眾發掘的東西,相信不少。

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《舞聲》

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《舞聲》

繼上屆與文學對話之後,今屆另闢蹊徑,以身體與聲音玩遊戲。來自比利時的聲音藝術家彼得‧萊納 (Peter Lenaerts),經常與國際舞蹈界合作,以聲音、音樂與舞蹈對話,在創作排練中與編舞深入硏究。這次駐地創作,將與香港編舞梁儉豐與陳穎業把街舞帶進現代舞空間,在《The Battle Zone》內進行一場現代舞與街舞的 Battle 實驗,探索彼此共同的藝術語言。至於另一組盤彥燊的《渦》,則探討身體的感官和能量與觀眾的觀感連接,鑽研聲音與身體動作的關係。兩個別開生面的聲音與舞蹈實驗,不容錯過。

2018年2月24日(六)晚上 8:15;2月25日(日)下午3:00
香港文化中心劇場

瞭解詳情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