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利斯學者慶典音樂會:複音音樂的tasting menu (上)

Share to
(c)Nick Rutter

一個藝術團體可以持續半世紀,更仍是創辦人領導,殊不簡單。1973年成立於英國的塔利斯學者(The Tallis Scholars)今年成立五十週年,將在明年(2024)由指揮兼創辦人彼得.菲利普斯(Peter Phillips)率領於香港藝術節演出。此團最近一大成就,是於2020年完成一項開始了三十年的錄音計劃:約斯昆的彌撒曲全集,並於去年在柏林用八場演出全套……

寫到這裏,各位可能以為我會以樂評人身份,權威地介紹此組合,以及他們最擅長的文藝復興複音音樂,就像我去過幾次拜萊特就談華格納,現場看過兩次馬勒交響曲全集就很胸有成竹談馬勒。正好相反,約稿時我講明我很少聽這類曲目,無法用專家角度介紹。

不過我又想,本身喜歡複音音樂,或者聖樂的朋友(不論有沒有基督教背景),一見到塔利斯學者的名字就自然會入場,何需我介紹?對啊,寫在音樂會舉辦前的文章,當然是寫給還在心大心細的人看。既然底子不夠,正好讓我「幸福地」謙卑,向其他同樣聽慣莫扎特、貝多芬、布拉姆斯的朋友,分享一下我會怎樣去聽這種音樂。不是學術文章,或者保證觀眾考牌成功,只想做塊小跳板,給其他已聽慣大路曲目的樂迷,帶到這個特殊領域,令賞樂口味再添一環。

模倣及和應產生音樂

首先就想,通常藝團市場部會怎賣的?賣古雅?對了,畫面就出現了教堂,不只因為塔利斯學者這場「慶典音樂會」絕大部份是聖樂,就連無伴奏合唱這個字的capella,便是教堂的意思。問題是,為甚麼這種音樂一方面有古雅感覺,另一方面和我們聽慣的古典合唱曲目這麼不同?

這裏就要認識兩個字:stile antico(古風)及stile moderno(現代風),這是在文藝復興後的巴洛克時期流行的二分法,即是說,不用等到我們這個年代,巴洛克時期已經把文藝復興的複音音樂看成「古」了。他們所謂的「現代」風格,可簡略地形容為「主旋律音樂」,將主旋律和伴奏(包括人聲及樂器)的從屬關係定得很清晰。

塔利斯學者所擅長的「古風」複音音樂,不是由搶耳旋律從頭到尾的主導,而是各個聲部互相模倣,在不同時候肩負旋律,有時這個聲部走了出來,之後又到另一個。與此同時,不同聲部的重疊又會產生不斷轉變的和聲,不同的聲音質感,「音樂」就是從這些互動及轉化下產生,就如一個動作不統一的群舞,看似各自移動,其實是有秩序地編排。

於是我們通常不會用「合唱團」形容這種音樂組合,換作是聽《彌賽亞》,SATB四聲部的合唱團,每聲部十餘人到數十人,同一聲部唱相同的。但聽文藝復興複音音樂,通常是一聲部一人最理想,塔利斯學者慣常以十人或以下編制演出,視乎樂曲指定的聲部數目,所以用「合唱」來形容比「合唱團」合適。

一聲部一人,令各條旋律線最清晰展現,但對表演者的要求也變得非常嚴格,才能做出沒有斧鑿痕跡的發聲、精準的聲音揉合。所以就算一向沒聽此類音樂,單純衝着塔利斯學者的名聲去聽,也可以理直氣壯,真的要由懂得演唱這種音樂,又能唱到最高水平的演奏者才能好好發揮這類音樂,可不是隨便叫幾個聲樂家埋班操練一兩個星期就唱得好,那就是五十年的名氣所在。

Text: 劉偉霖

◈◈◈◈◈

塔利斯學者金禧巡演
2024年3月16—18﹝六至一﹞
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及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聖堂
節目及門票預訂詳情:https://visit.hkaf.org/480hhd
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