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人之境」葛哈爾:一個入坑者的自白(下)

Share to
© Sony_Gregor Hohenberg

4. 舒曼就是他的最愛

疫情期間,葛哈爾和胡伯完成並推出了舒曼藝術歌曲的全集錄音,一共八張CD,他們在2020年的藝術節節目本來也有舒曼。去到2024/25樂季,葛哈爾一共會現場演出四套舒曼藝術歌曲的節目,差不多是那套全集的一半,我們會聽到第二套節目,他來香港前先到台北,香港之後就是到上海及東京唱舒曼,在東京還唱多兩場華格納《帕西法爾》歌劇音樂會。今年四月,他會在羅馬和哈丁合作舒曼的大型管弦聲樂作品《歌德〈浮士德〉場景》,他飾演浮士德,葛哈爾和哈丁在2013年在慕尼黑錄過同曲。

略讀葛哈爾寫的兩本書(第二本將於今年9月推出英譯)才知道舒曼是他最喜愛的作曲家,他和胡伯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就是《詩人之戀》。「咦,他在香港不唱《詩人之戀》,不用看了吧」,我也想聽葛哈爾唱《詩人之戀》,但我聽了葛哈爾的舒曼全集錄音才領略到,舒曼的藝術歌曲世界豈止《詩人之戀》,即使那套作品是奇葩,但它也令樂迷低估了舒曼在藝術歌曲這個形式的革新。

葛哈爾視舒曼的歌曲為他鋼琴作品的延伸,鋼琴和歌唱比舒伯特歌曲有更緊密的關係,我十分同意,也相信喜歡舒曼鋼琴小品的朋友,能體會當中的言簡意賅。況且香港節目的作品39《聯篇歌曲》,就可能是《詩人之戀》以外舒曼最出色的聯篇歌曲。《詩人之戀》你在香港都聽過很多次了吧,作品39《聯篇歌曲》呢?二選一的話,我肯定會選作品39《聯篇歌曲》。

基斯頓 · 葛哈爾與格洛德・胡伯
© Sony_Alexander Basta
基斯頓 · 葛哈爾與格洛德・胡伯

5. 一人之境、一聽入魂

去年12月14日,又是在維也納音樂廳的莫扎特廳,聽了葛哈爾的第一套舒曼節目,主曲目是作品35《肯納歌曲》,是半小時長、十二首歌的聯篇歌曲。那場是他那個小巡迴的第一場,但他唱完開場曲目,大家都很清楚他在抱恙,忍着鼻水及咳漱。

我在第二行,看着他唱《肯納歌曲》時經歷辛苦、緊張、失手後的失望,直到高潮第十首《沉默的淚》安然渡過後閉目、心滿意足。他第二本書原來有提過,2018年12月那場柏林演出也是有病在身,今次近距離目睹他遇上絕境下如何面對,更增添我對他的佩服。

分享我聽葛哈爾唱舒曼的一點心得。他在那套舒曼歌曲全集唱片中,只提供德文歌詞,刻意不提供英譯。維也納聽的那場舒曼的場刊也只有德文,其實葛哈爾的發音非常清楚,少有歌手能像他咬字及音色都能兼顧。當然香港演出,場刊一定會有中英對譯,但我鼓勵朋友們,不要只顧看歌詞,盡量專注於葛哈爾的歌藝,即使以為要看歌詞才聽得明,聽完回家我擔保你一成都不記得,若你專心看及聽葛哈爾,那個影像會長留在你腦海。

我在那場舒曼,每首歌開始前我會快快看頭兩三句的德文,知道大致主題,便專心聽歌。正因為舒曼那麼重視音樂及詩意合一,言簡意賅,他已經將詩的內容透過音樂強化以及表達出來。

6. 你也是持份者,一起恭迎活傳奇

較為熟悉舊唱片的朋友,可能一說到藝術歌曲就想起費沙迪斯考(Dietrich Fischer-Dieskau),葛哈爾現時的聲譽,在歐洲不會有人懷疑他是不是我們世代的費沙迪斯考,而是是不是比費沙迪斯考去得更高。

葛哈爾生於1969年,現年55歲,請你記住這個年紀。現在指揮可以從20歲指到90幾歲,但歌唱家的藝術生命沒這麼長,偉大歌唱家可能會自謙過了30歲才真正開竅,40歲開始收放自如,50歲終於成熟,但60歲就開始走下坡。我不會猜測葛哈爾能唱到幾多歲,但現在聽就是最好時候,何況他對自己這麼嚴格,我不認為他會用「X大男高音」現在那種狀態混下去。

我現在努力說服還未領教過葛哈爾登峰造極歌藝的朋友去捧場(利申:一早購票了),因為我預測葛哈爾香港演出後有兩個可能:

一:葛哈爾見到空蕩蕩的大會堂音樂廳,下次不會再來,因為他已仁至義盡補了兩次期。
二:習慣向幾百人唱藝術歌曲的他,見到有千幾人來聽他,樂意再來。

訂票小冊中葛哈爾表演的地方,正是倫敦的室樂殿堂Wigmore Hall,他現在年年都會去獻唱,一年更不只一次。表演者和觀眾的關係是雙向的,忠誠也是雙向,有知音人才會有藝術殿堂。

葛哈爾這位可能是藝術歌曲的GOAT(Greatest of All Time,如籃球的米高佐敦,或桌球的奧蘇利雲)終於駕臨,請憑我這個入坑者的瞓身推介,去見識一把人聲的威力好嗎?坐爆大會堂,不要讓香港失禮好不好?

(完)

 

◈◈◈◈◈

基斯頓 · 葛哈爾男中音獨唱會
2025年3月15日
香港大會堂音樂廳
節目及購票詳情:https://visit.hkaf.org/m8dg7g

 

Share 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