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疫情令不少現場表演被迫取消,但同時也令電影在連繫舞蹈與觀者,以及開拓世界各地的潛在觀眾方面,擔當更重要的角色。然而,電影與舞蹈這兩個藝術範疇的相遇,像兩位故友重逢,多於一對新朋友邂逅彼此,事關兩者一直有着深厚的共同興趣:動態。畢竟,我們也會稱電影為「動態影像」。
曾幾何時,一位名叫馬修.伯恩的年青倫敦人成立了「動態影像歷險舞團」。他的職業生涯仿如電影中的情節:小小局外人成就了大事。時至今日,年屆六十的伯恩早已獲獎無數,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在世編舞家。他於1987年自舞蹈學院畢業後便踏入舞壇,雖然以相對較遲的二十二歲之齡入讀學校,之前更從未上過任何舞蹈課,但其實當時他已有豐富的舞台製作經驗。在整個童年及青少年時期,他一直有製作個人演出,大力遊說他的同學及朋友來參演。而且他自小已經會去看各類不同演出,並從中獲取靈感,包括:戲劇、音樂劇、歌劇、芭蕾……還有大量電影。
「我以往常常將看過的電影變成製作」,2002年,他將原有舞團重整成「新冒險舞蹈團」時,曾於英國廣播公司的訪問如此說。「例如迪士尼電影《小姐與流氓》,又或者《歡樂滿人間》。」有一次,他製作了一部別開生面的《仙履奇緣》:「所有女人角色由男人扮演,而所有男人角色就由女人扮演。當時我應該大約八歲!」
當然,伯恩最為人熟悉的是他極為成功的改編舞劇《天鵝湖》。他把傳統由女性擔演的天鵝反轉成男性角色,為原來的故事帶來新鮮的角度,吸引一大群全新觀眾。此劇自1995年首演後一直大受歡迎,令他躍升全球舞台。儘管他並非芭蕾編舞家,但自此他就與這些由傳統芭蕾「再造」的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,而每一次他也會為這些傳統故事帶來新變化,例如:極具狄更斯風格的《胡桃夾子!》(1992年)、《仙凡之戀 ― 搖滾激情篇》*(1994年,改編自《仙女》)、《仙履奇緣》(1997年,以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倫敦作背景)、《睡美人》(2012年,公主與吸血殭屍談情),以及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(2019年,以精神病院作故事場景)。
故此,伯恩的作品常被譽為既有「芭蕾性」,亦甚「舞台化」。前者若非在形式上,也是體現在主題之中;後者就與其十分英國式的表演模式相關,往往由情節及角色去推進劇情、對場景佈置及服裝費盡心思,並且較著重娛樂大眾多於自命高深。不過,以電影感來形容他的作品也同樣正確,即使是他根據芭蕾舞作改編的舞作, 影迷們都樂此不疲去發掘當中之電影蹤跡。《睡美人》向《吸血新世紀》系列電影致意;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有着《飛越瘋人院》的弦外之音,亦有引自《油脂》的元素;《仙凡之戀―搖滾激情篇》曾被稱作「芭蕾版迷幻列車」;《天鵝湖》亦帶有希治閣的《鳥》的迴響。
伯恩從電影裏借來的,不單是對白等呼應元素,他還創作過好幾齣明顯由電影發展出來的舞作,好像《汽車人》(2000年)、源自1960 年代多齣英國電影的《無言遊戲》(2002年),以及《幻海奇緣》(2005年)。
伯恩另一齣直接改編自電影的作品就是《紅舞鞋》(2016 年),根據1948 年鮑華與柏斯保格的經典英國電影而創作。電影描繪一群對舞台及戀愛同樣充滿激情的年青藝術家,努力在劇場內爭取名聲,以及講述舞團根據一個悲喜參半的寓言去創作全新芭蕾舞作的故事。電影中很多元素都與伯恩自己的舞蹈生涯及作品有所呼應,差不多可說是為他度身訂做。
音樂方面,乃由伯恩的合作夥伴泰利.戴維斯改編傳奇音樂家伯納德.赫爾曼所創作的一系列電影配樂。赫爾曼最著名的是他與希治閣合作的作品,但他也曾與奧遜.威爾斯、杜魯福及馬田.史高西斯合作。最終舞劇的配樂帶有瞬息萬變的樂思與流暢和聲,營造出一種熟悉又耐人尋味的奇妙氛圍。
與伯恩合作經驗最多的佈景及服裝設計師雷斯.布萊特斯頓則再一次創作了一個巧奪天工的靈活場景,可以輕易地在舞台及後台之間轉換,並帶觀眾進入一個遠離現實的幻想世界。伯恩喜歡正劇之餘,也愛輕喜劇,那些對英國芭蕾歷史有所認識的觀眾,自會在作品中發現不少圈內人才懂的幽默之處。不過由始至終,伯恩都沒有把任何人拒諸門外,而是盡量把演出帶給更多觀眾,總是細心地述說故事並讓情感流露,毋須任何圈內知識也能理解作品。
正如伯恩所有的作品一樣,故事這一環才是至關重要:舞蹈也許是他的表達媒介,但當中的意義乃來自角色、情節、主題及背景。《紅舞鞋》的故事讓伯恩可以在編舞上盡情嬉戲創作,他不單重構了二十世紀初的芭蕾以及舞者,而且也一如以往找到角色情感困擾的核心。在《紅舞鞋》中,那種困擾正是舞蹈本身,也體現在力爭上游的舞者維多利亞.佩琪這個角色之內,不論是她登場時如夢似幻的輕快跳動,或是在幾個矚目時刻裏,她橫衝直撞式的舞步所迸發的張力,凡此種種,都可見伯恩準確捕捉了舞蹈對觀者有着的迷人魔力。《紅舞鞋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愛情故事,充滿了各色各樣相互競爭的愛──不單是人與人之間的愛,也有對舞蹈、對成就、對認同的愛。故事的終極主題則是對藝術及生命的愛之間的互不相容。
這造就了力量澎湃的舞劇情節,幸而,伯恩的人生故事與之並不一樣。他依舊做着自小已經熱愛的事情。「我喜歡為廣大的觀眾製作大型表演,」他於2016年向《衛報》道:「我一直都是這樣。」《紅舞鞋》裏主角的藝術追求最終以悲劇收場,但伯恩的人生走出另一條路:他更常邁步於紅地毯之上領受掌聲,而那本身就是另一個值得傳頌的故事。
撰文
桑喬.羅伊
桑喬.羅伊是倫敦舞評家, 作品散見《衛報》及其他刊物。他是《Springback Magazine》的編輯,負責報導歐洲當代舞
原文刊登於2021年香港藝術節之《閱藝》
英國編舞大師馬修‧伯恩改編自經典電影《紅菱艷》的得獎芭蕾舞劇《紅舞鞋》,舞力萬鈞, 兼備藝術性與娛樂性,廣受觀眾歡迎。是次藝術節將播放舞劇電影版的香港首映,觀眾可透過精心拍攝的電影場面,一睹舞者如何以舞演繹主角身陷的愛情與藝術困局。
節目詳情